关于2025年11月6日拟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
来源:行政审批科 发布时间:2025-11-06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的环评文件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11月6日-2025年11月13日(共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812-3318159
地址:攀枝花市仁和区三线大道69号攀西科技城(新市政务中心)C404办公室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概况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
1 |
攀枝花市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项目(调整项目建设内容) |
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黄栗树组 |
攀枝花市仁和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
四川英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在应急填埋场现有红线范围内进行改建,不新增用地。主要改建内容为利用现有的应急填埋场设施,增加飞灰稳定化处理物的填埋量,生活垃圾应急填埋量不变。填埋库区北部作为飞灰稳定化处理物填埋区,有效库容19.6323万m3,目前堆存量约2.92万m3,剩余库容16.7123万m3,配套的垃圾坝、渗滤液导排系统均利旧,现有防渗系统利旧,未建防渗系统区域按新要求建设防渗系统。填埋库区南部预留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区,有效库容48.9375万m3,配套新建分区坝、防渗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填埋库区地下水导排系统、洪雨水导排系统共用,均利旧。改建后,将飞灰稳定化处理物的填埋量从7000t/a增加至15000t/a,生活垃圾填埋量不变(29000t/a),改建前后应急填埋场的总填埋量从36000t/a增加至44000t/a。 |
一、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废气主要通过喷洒除臭剂、采用HDPE膜进行日覆盖等措施控制;渗滤液处理系统恶臭气体通过“两级除臭喷淋+UV光氧”处理后,通过排气口离地高15m的排气筒排放;交通运输扬尘通过道路清扫、洒水等措施控制。 (2)废水:填埋场渗滤液、设备冲洗废水、设备清洗废水、喷淋除臭更换废水,与经洗车池和洗车废水沉淀池收集沉淀后的洗车废水一起,经渗滤液调节池收集后,再经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清水用于场区绿化、设备冲洗和填埋场回灌;浓缩液采用罐车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置。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场区已有化粪池收集处理后,采用罐车运至垃圾焚烧厂,依托其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处理后,作为垃圾焚烧厂生产用水回用。 (3)噪声:项目噪声通过选用低噪设备、安装减震垫、墙体阻隔等措施控制。 (4)固废:项目废水处理污泥需进行鉴别认定,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交由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鉴别结果属于一般固废的,外送至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阻垢剂废包装材料暂存于一般固废暂存区,定期交由当地废品收购站。废弃的反渗透膜、片碱废包装材料、废润滑油、废油桶、含油手套和棉纱经收集后暂存在危废暂存间,由资质单位收集处置。生活垃圾经收集后,运往附近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 (5)地下水和土壤:填埋场库区、渗滤液调节池、浓缩液池、清水池、洗车废水沉淀池、危废暂存间及渗滤液处理车间采用重点防渗,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6m,k≤1×10-7cm/s。 二、公众参与情况 建设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通过网上公示、登报公示、张贴公告等形式对环评信息进行了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在信息公开期间,未收到反对意见。 |
|
2 |
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河边村项目区光电水产“四结合”项目 |
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河边村 |
攀枝花市盛源水务有限公司 |
四川英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河边村,为新建工程,由提水工程、灌区输配水工程2部分组成,其中提水工程包括泵站工程、输水管、光伏电场和高位水池,灌区输配水工程包括1条配水管和高位水池。 主要建设内容为:1.提水工程:包括泵站工程、输水管、光伏电场和高位水池4部分。(1)泵站工程:泵站布置于金沙水电站库区右岸,位于金沙水电站坝址上游约2.75km,采用竖井式取水方式,泵房长18.42m,宽17.18m,高9.0m;水泵安装井深6.48m,宽6.0m,长18.42m,采用C30钢筋砼浇筑,厚1.0m,井底高程+1018.62m,泵房安装层高程+1024.0m,设备间高程+1024.80m,泵房屋顶高程+1033.0m;主机间内置5台太阳能光伏泵,副厂房内置监控室、设备间。(2)输水管:由输水主管和输水支管两根管道组成,输水主管(采用明管+地埋敷设,明管敷设段设置支墩,支墩间距8m)向2#灌区输水,输水支管(采用地埋敷设)向1#灌区输水,输水管总长为2.51km,均为焊接钢管,管径均为273.1mm。其中输水主管长1.84km,起点接泵站,末端接入3#高位水池;输水支管长0.67km,起点与输水主管连接,末端接入2#高位水池。输水管压力变化大以及转弯拐点处设置镇墩,共设置39个镇墩。(3)光伏电场:安装太阳能发电光伏板2656块,单块功率600Wp/块,光伏总装机1593.60kWp,安装光伏逆变器17台,容量为100kW/台;光伏电场配套建设低压配电房1座,安装低压配电柜、充放电柜、计量柜等5面,设计储能设备一1套,功率为300kWh,安装2500kVA升压箱变1台;光伏电场采用两回10kV出线,一回余电上网,一回直接供泵站使用(供电线路长0.65km),在泵站位置安装1台1600kVA降压箱变,低压侧与泵房内的低压配电柜连接。(4)高位水池:设置2个高位水池(分别为1#高位水池、2#高位水池),其中1#高位水池为新建,圆形全埋式,正常蓄水位+1391.0m,C25钢筋砼结构、净空半径5.55m、净高3.5m;2#高位水池利用项目区原有水池,正常蓄水位+1422.0m。2.灌区输配水工程:灌区配水管道总长7.64km,全部为地埋敷设,均为焊接钢管,管径为168mm~273.1mm;配套设置7个高位水池(3#、4#高位水池为新建,采用全埋式圆形水池;6#高位水池为利旧;5#、7#、8#、9#高位水池为其他项目拟建,未纳入本次评价),配水管道进口接3#高位水池(高程+1619.00m),末端接9#高位水池(高程+1286.00m),管道水流为重力自流,管道敷设方式为地埋敷设;新建2个高位水池采用全埋式圆形水池;其他项目拟建4个,均为C25钢筋砼结构,净空半径5.55m、净高3.5m。 项目实施后,最大引水流量为250m3/h,日均提水量1500m3,年供水量35.68万m3,主要为河边村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兼顾森林草原放灭火用水),灌溉面积3456亩(改善灌面2005.82亩,新增灌面1450.18亩),其中园地2106.29亩,旱地1349.71亩,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灌溉利用系数0.8。 |
一、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①施工期:土石方开挖、填筑粉尘通过移动式射雾器喷水、四级及以上大风天气禁止施工、降低落料高差等措施控制。表土临时堆场扬尘采取移动式射雾器喷水控制;对堆场覆盖密目网,四周设置挡土袋和临时雨水收集沟,防止雨水冲刷和扬散。施工场地裸露地表采用洒水车或移动式射雾器,定期洒水控尘;及时对填方区域压实;泵站四周及沿线管道敏感点两侧架设2.0m高PVC材质围挡;暂不扰动区域采取铺设密目网控尘。采取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定期洒水、清扫、车辆冲洗、控制车速、密闭运输等措施,减少交通运输扬尘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点的影响。②运营期无大气污染物产生。 (2)废水:①施工期:施工区域雨水经收集、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过程控尘。施工废水经收集、沉淀处理后重复利用。基坑废水经沉淀处理后作为施工用水回用。管道试压废水用于浇灌沿线植被。生活污水依托当地居民化粪池收集处理后,作为周边耕地农肥使用。②营运期:光伏板清洗废水用于下方林草植被灌溉。 (3)噪声:①施工期:采取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禁止夜间施工、加强施工设备维护保养、高噪设备设置隔声等措施。②运营期:水泵噪声通过选用低噪设备、安装减震垫、泵房阻隔等措施控制。 (4)固废:①施工期:建筑垃圾分类回收,不能回收利用的及时清运至市政指定的建筑垃圾厂统一堆放;地表清理乔灌草经收集后,作为生产生物质燃料、有机肥或有机质等原料外售;尽量做到挖填方平衡,管线施工设置堆土带,表土分区堆放,采取遮盖、挡护、临时排水等措施,防止堆土流失,待施工结束后,用于复耕或绿化覆土;沉淀池污泥定期打捞脱水后,用于周边临时占地覆土;生活垃圾经袋装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②营运期:废光伏组件、废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由生产厂家回收处理。设备检修产生的废润滑油及其包装容器(废油桶)产生量较少,不在项目区暂存,检修期间由项目业主单位统一委托资质单位及时清运、处置。 (5)生态:①施工期陆生生态: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划定施工作业带、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和时间等措施,减少植被破坏;合理安排施工时段,进行文明施工,尽量保护占地范围内及其周边的植被,不强砍林灌草丛和乱毁果树作物,保护施工区域农业植被和果木林,降低植被损害;土石方开挖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反序分层回填,表土单独剥离及存放,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施工迹地平整、绿化;加强施工人员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保护意识,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施工结束后,按照临时用地类型,选择适当植被对施工迹地进行修复,确保恢复效果。②施工期水生生态:本项目不涉及涉水施工,施工期严格将施工控制于划定的范围之内,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避免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影响水环境;加强施工人员宣传和水生生态保护,严禁禁渔期内捕鱼。③营运期:在取水口设置拦鱼设施,按需取水,以保护涉水施工区域的水生生境和鱼类资源。 二、公众参与情况 建设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通过网上公示、登报公示、张贴公告等形式对环评信息进行了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在信息公开期间,未收到反对意见。 |
| 3 |
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灌区工程 |
攀枝花市仁和区、东区和盐边县 |
攀枝花市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中心 |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
灌区包括13个乡镇,以仁和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为水源,通过输配水工程和泵站工程,引至灌区内平地、跃进、胜利三座调蓄水库,并调蓄水库向灌区供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输水线路133.28km、隧洞84.05km、压力管道48.88km,输水线路上布置4座取水塔,10座闸站和7座泵站。项目建设任务以灌溉为主,结合供水,为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提高森林防灭火能力创造条件。项目建成后,引水流量12.8m³/s,多年平均引水量14055万m3,灌溉面积7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1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8.29万亩。 项目总投资53662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5501.03万元 |
(一)废气防治措施 加强大型施工机械和车辆管理,定期维修、保养施工机械设备;定期清扫、洒水降尘、控制车速、密闭运输、加强绿化;湿式钻孔、湿法爆破、水幕除尘、湿式喷射混凝土等措施控制开挖、爆破粉尘产生;通过洒水、围挡、加湿等措施,控制开挖面、平整作业面、弃渣场起尘。 (二)废水防治措施 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施工机械设备停放及保养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清水回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上层浮油收集、暂存危废贮存仓库,定期由具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转运处理。隧洞施工排水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施工支洞附近林地绿化或周围农田灌溉。基坑废水经絮凝剂沉淀处理后,送临时施工区综合利用。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工区绿化、降尘等。泵站、输水线路涉及胜利和跃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取加强管理、做好边坡防护、避开鱼类产卵期、严禁施工废污水进入水体等措施,避免对水源保护区水质造成污染。依法划定仁和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进一步改善入库支流和水库水质。通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加强胜利、跃进和平地三座调蓄水库水质保护。在仁和水库、胜利水库、跃进水库各设置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三)固废防治措施 各施工区在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规范建设弃渣场,按照施工进度落实临时遮挡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金属、塑料等生产废料,由公司物资部门定期回收利用,其他无回收价值的一般固体废物,送至弃渣场堆存;废机油、废油漆桶等危险废物分类收集、暂存后,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运行期水泵、闸阀等设备检修产生的废机油定期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统一保养更换后带走。 (四)噪声防治措施 对混凝土拌合站进行全封闭管理,空压机进排气口安装消声器;采取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爆破、设置禁鸣标志、加强道路和车辆维护保养、受影响的居民点周边安装临时隔声屏等措施,减少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及爆破噪声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临时隔声屏泵房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减震、隔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影响。 (五)地下水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环境敏感点监控,通过优化施工方案、超前地质预报、及时采取相应的止水或注浆加固等应急处理方式,降低隧洞施工突涌水量,减小地下水位降幅。危险废物贮存仓库采取重点防渗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环境。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划定施工作业带、加强地质勘探等措施,减少植被破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保护施工区域农业制备和果木林;规范保存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熟化土,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施工迹地平整、绿化;加强施工人员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保护意识,严禁捕杀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采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施工结束后,按照临时用地类型,选择适当植被对施工迹地进行修复,确保恢复效果。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避免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影响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优化施工工期和施工工艺,涉水施工优先避开鱼类产卵繁殖期;及时开展涉水施工河段生境修复工作;仁和水库取水塔前设置1处拦鱼设施,保护涉水施工区域的水生生境和鱼类资源。 |

川公网安备 51040202000005号

